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同外方领导人共同步入会场
薛瑞元坦言,台灣目前最大挑戰是人口老化與新藥、新科技運用。
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我們以時間軸圖表呈現,請見下圖。
故事內容橫跨30年以上,講述兩代人的變遷,各年代情節交叉呈現在各集之中。還可留言與作者、記者、編輯討論文章內容。為了讓大家能更容易理解整個故事的時間變化,本文依照年份整理的事件,讓大家能更好回顧整個故事歐盟目前有24種官方語言,27個成員國中共計約有60種少數民族或地區語言。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。
西班牙呼籲,應將加泰隆尼亞語、巴斯克語和加利西亞語列為歐盟官方語言,但最終卻未獲得其他歐盟成員的正面回應。雖然這項提案受到社會黨和推動加泰隆尼亞獨立的小黨所歡迎,但仍遭到反對分離主義的極右派民聲黨(VOX)與人民黨(Popular Party)批評。在空氣中,乳膠將產生黏性、困住昆蟲。
如同大多數大戟科的植物,建議你不要碰觸這種樹木分泌的液體乳膠。乳膠是種液態物質,稠密程度不一,由植物的乳汁管分泌。1999年,有位英國放射科醫師在安地列斯群島南方、加勒比海上的托巴哥島度假,在田園詩歌般的椰林海灘度過了美好時光,直到墜入地獄之中。她在沙灘上撿貝殼時做了個不智之舉:吃了1顆落在海灘上的未知果實,當時這顆果實的兩側是椰子和不知打哪來的芒果。
單純呼吸都足以引發鼻炎和支氣管炎。乳膠通常在乳汁管內受壓儲存。
1726年,他在這個區域的美麗熱帶沙灘探險,當時還沒有「避稅天堂」這個概念。這種樹木會令馬匹發瘋嗎?沒錯。他寫道: 有毒的乳膠汁液濺灑到我的眼睛,我因此失明兩天,且我的眼睛和臉部都脹大,前24小時的刺痛十分劇烈(……) 對任何在毒番石榴樹蔭下休息的人來說,它散發的味道都具有毒性…… 1776年,英國日記作者克瑞斯威爾(Nicholas Cresswell, 1750-1804)造訪美洲,並提到有種果實只需一顆就可以奪去20人的性命。此外,毒番石榴的果實長得很像蘋果,令人食指大動。
然而,這種治療方式的成效仍有待證實,大多數人仍然建議儘早到急診室報到。我不舒服了整整三天,一度還以為我會失明。這豈不是完美犯罪的強力武器?不過,你得先說服死對頭跟你一起前往加勒比海,以便不小心吃下這顆毒蘋果⋯⋯ Photo Credit: 時報文化 當地居民都已經認識這種植物了,觀光客則未必。當植物受傷,乳膠便會滲出,乾燥後便形成一道保護。
(……)若有人在這種樹木的樹蔭下睡覺,而且有露水滴到身體,馬上就會長出巨大的紅色囊腫。這種植物的所有部位都包含乳膠。
吃下毒番石榴的果實的確令人痛苦不堪,而僅僅輕輕接觸乳膠也能引發高強度的灼痛。這位放射科醫師最終康復,並將這樁驚險刺激的經驗寫進一本醫學期刊中,希望不會再有人把自己天堂般的旅程轉變成緊急危難。
這項機制與蕁麻科植物不同,蕁麻科植物令人陷入疼痛的物質由葉片上彷彿細針的細毛注入身體。沒錯,即便沒有海盜,加勒比的海灘也是危險重重。這是場硬仗,他會在受苦的同時不斷哀嚎、身體會紅得有如火焰、舌頭會黑得有如煤炭。據她描述,果實非常美味,又多汁又甘甜,隨後口腔便開始劇烈不適。旅行結束後,他出版《卡羅萊納、佛羅里達及巴哈馬島嶼的自然歷史》一書,其中便有張1743年繪製的插圖生動地描繪這種令人驚懼的樹木。最早遭受毒番石榴所害的西方人是大航海時代的探險家——合乎邏輯。
若吃下毒番石榴果實,灼痛會令口腔黏膜成塊狀脫落。金氏世界紀錄將毒番石榴列為全世界最危險的樹木。
有什麼解決辦法呢?她直覺想要喝點東西。至於毒番石榴不同部位的乳膠,只要碰到生物便會開始發揮毒性。
其他自然史學家也遭遇了相同經歷,例如英國學者蓋茲比(Mark Catesby, 1683-1749)在巴哈馬群島的經歷。部分乳膠含有高毒性物質。
結尾是「mane」,意思是瘋狂。他親眼目睹安德羅斯島的居民砍伐毒番石榴樹。史上第一個記錄毒番石榴效果的探險家,是西班牙的歷史學家兼旅人奧維耶多(Gonzalo Fernández de Oviedo y Valdés, 1478-1557)。這種樹木可以長到10公尺高。
如果他不幸吃了太多,我們便幾近束手無策。早年的西方探險家曾記載美洲原住民透過引用海水來自救
我一方面趕時間,另一方面在薩利納實在是人生地不熟,所以我就想,不如試試看麥當勞吧。再說了,我真的餓到不行。
速食是名符其實的快餐,這點毋庸置疑,但我只要想到這個產業造成的浪費便味同嚼蠟,而且這種進餐方式實在是索然無味,毫無溫度。總之,我最後吃了個寂寞,一切都相當空虛,不好也不壞,就只是花錢飽餐一頓而已。
但是,近幾十年來,這種習慣已經隨著時代消磨,現在又有多少人會特地挪出時間,只為了跟家人坐下來好好吃頓早餐、午餐,或是晚餐呢? 許多研究指出,與五十年前的社會相比,現代人花在做飯的時間明顯減少,更多人索性完全放棄下廚,天天依靠外食過活,而且這個現象不分貧富貴賤,全民皆然。速食文化越是推崇快速,就越是貶低花時間下廚的必要性,你彷彿可以看到速食文化振振有辭地說:「換做是我,不到五分鐘就可以搞定了。」這就是速食文化的邏輯 全盤否定烹飪的價值,不管再怎麼有效率,下廚這件事本身就太占時間了,最好人人遠庖廚。一起吃飯這件事在當時司空見慣,人們總能抽出時間好好坐下來,與家人同桌用餐。
五○年代的許多美國家庭已經漸漸喪失與家人同桌吃飯的優良傳統,也普遍認為下廚本身毫無樂趣可言。同時,我也忍不住想,在短短六分鐘內,我到底攝取了多少熱量?整個用餐過程如同例行公事,彷彿我是到加油站為汽車加油一樣。
在冷凍食品公司的大力宣傳之下,大家開始認為女性為一家大小下廚做飯是個沉重的負擔,因此縮短烹飪時間或完全擺脫煮飯的辛勞才能彰顯女權的進步,並將女性從繁重的家事中解放出來。附餐薯條吃起來脆脆鹹鹹的,其實不難明白大家為什麼會對這樣酥脆重鹹的口味上癮。
現在只要一提到下廚,我們的第一個反應幾乎都是「太花時間了」,就算是早餐也懶得親自料理,寧可隨便買一些方便帶著走的現成包裝食品,然後坐在車裡草草了事。速食文化猶如蝗蟲過境,不但將我們的傳統連根拔起,連帶曾經的信念也啃食殆盡,難以為繼。